7月14日,设计学院携手青石村社区居民委员会,在青石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办《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制作》课程结业仪式暨“青石镜语”课程作品展开幕活动。活动由设计学院办公室主任郭海燕主持,中央门街道纪工委书记朱继娟,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、院长谢冬冰,副院长孟刚、授课教师代表及社区学员参与。
朱继娟在会上致辞。她充分肯定了《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制作》课程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很好地推动作用。谢冬冰在会上讲话。他以“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”为引,强调了学院对课程实施的重视,安排了一批优秀师资开展教学,助力社区居民掌握摄影技能。他提出三点希望:一是以此为契机,搭建学院与社区互动桥梁,让学生向老同志学“生活智慧”;二是用专业技能服务社区,推动专业在回应群众需求中迭代升级;三是要不断在社区服务中践行“知识与实践结合、专业与服务共生”的理念。
来自设计学院视觉设计系的高峰老师,在现场分享了教学感悟。他坦言,见证老年学员为钻研构图反复练习、戴老花镜操作软件的热忱,深受触动。他表示,课程结业不是终点,后续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、持续在学习群内答疑,设计学院也会推出更多元的艺术课程,延续“教学相长、服务社区”的温暖互动。
学员代表林友乐、夏秀娣依次发言。林友乐细数了课程收获:从剪辑技巧突破到创意表达觉醒,手机镜头让他重新发现了生活诗意。80多岁的夏秀娣则动情致谢,感慨老师们从基础握机教起,耐心攻克老年学员“技术壁垒”,让大家学会用镜头留存生活、拥抱“科技养老”新乐趣。
孟刚作总结发言。他以“课程是起点,而非终点”寄望,愿小小手机镜头成为传递温情、连接你我的桥梁,让社区故事在光影交织中持续生长。
同步启幕的“青石镜语”作品展,征集到了学员们117幅摄影作品、18件短视频作品。他们以日常视角挖掘社区人文:大江大河的磅礴、老街砖墙的斑驳、情感表现的细腻、群体活动的鲜活……这些带着“生活温度”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,是学员们审美眼光与自然风物、日常生活深度契合后的光影呈现。
14位优秀学员获得表彰。
设计学院始终以“艺术服务社会”为理念,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教育实践,从培训结业“技能传承”到作品展出“文化共赏”,为“艺术融入生活、高校服务社会”写下注脚。
(文:刘高璐/图:刘祖宏;审核:谢冬冰)